1
科学家们是怎么测量人一天需要多少水的?
11月24日发表于《科学》期刊的这项研究,测量了26个国家5600多人的饮水量,参与者年龄从8天到96岁不等,他们饮用了一定量含有可追踪氢和氧同位素的水。研究人员发现,人们每天的平均饮水量在1升到6升之间。
图源:摄图网
此外,研究人员们收集并分析了参与者的数据,将参与者所在地的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等环境因素,与测量的水分周转率、能量消耗、体重、性别、年龄等进行了比较。
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大约是半升水的周转量。研究结果预计,一个20岁、体重70公斤、生活在发达国家的海平面高度、平均气温10摄氏度、相对湿度50%的非运动员男性,每天会吸收和流失约3.2升水。同样年龄和活动水平的女性,体重60公斤,住在同样的地方,需要消耗2.7升水。
同时,一个人消耗的能量增加1倍,则他们每天用水量将增加约1升。体重增加50公斤,用水量则增加0.7升。湿度每增加50%,用水量就会增加0.3升。运动员比非运动员多消耗大约1升水。
快来算算自己需要多少水!
这项研究中,近100个团队的科学家们联合开展了实验,得出了全球首个人类全生命周期的“饮水公式”。据此公式,大伙儿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自己每天喝多少水最合适。
其中,PAL是身体活动水平,等于人体24小时总能量消耗(TEE)除以人体24小时的基础代谢率(BMR)。HDI则代表人类发展指数,反映不同地方的社会进步程度。对于此公式中,发达国家的HDI值为0,中等国家HDI值为1,落后国家HDI值为2。此外,非运动员的Athlete Status(运动状态)值为0,运动员为1。
研究人员用此公式计算发现,平均而言,20至35岁的男性每天消耗4.2升水,而30至60岁的女性消耗3.3升水。而且从60岁起,水的需求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等到了90多岁,人的需水量已经降至2.5升左右。
科学喝水,还得注意这些!
俗话说“人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每天保持充足的饮水量,对人体皮肤、血管、肠道健康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日常科学喝水的小提示:
图源:网络表情包
1. 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口渴是身体缺水的信号,当你感觉口渴的时候,那说明细胞已经缺水了。
2. 吃饭前不要大量喝水。这可能会冲淡消化液,使胃酸浓度降低,易出现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及腹泻。
3. 喝水时水温以 25 ℃~ 40 ℃为宜,最好不要超过 65 ℃。
4. 运动后不要一次性牛饮!如果运动后狂饮,会导致钠离子含量变低,这一现象被称为“稀释性的低钠血症”,也叫水中毒。运动后人体的各个脏器处于比较劳累的状态,突然大量补水会导致心脏负担明显加重,对很多脏器功能,特别是对心脏不利。
5. 在高强度的运动后,需要适当喝含有电解质的水,比如含盐、含糖的,这样可以把人体丢失的盐分和糖分补充回来。
END
资料来源:科普中国、中国科学网、澎湃新闻
整理:董小娴
【光明艺评】经典民间故事为网络动画插上文化之翼******
近年来,一批优质网络动画作品,以丰富多样的形态、活泼新颖的手法,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网络受众的观赏需求。这些作品,以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为骨架、以现代审美理念为血肉,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巧妙融入网络动画的视听表达中,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出新的内容载体,也为网络动画高质量发展,摸索出新的精神增长点。
在大胆突破表达方式的同时,网络动画创作者坚守民族审美风格,着力于用纯熟的视听手段营造醇厚隽永的中国美学意境。《中国好故事》中的《高山流水》篇,在古典意象中,讲述“独美非美,孤乐非乐”的知音之叹。《狐桃桃和老神仙》在水墨画风中,融入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内容。这些作品在经典民间故事与中华美学风格的融合上颇显巧思,获得了受众的追捧和业界的肯定。
以IP思维阐释经典故事,建构古今通联,彰显时代价值,是当前文艺创作的有效路径。网络动画创作者积极通过IP开发的思维路径,在经典民间故事中发掘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的对话。例如,《故宫里的大怪兽之洞光宝石的秘密》,在普及传统知识的同时,让成长、友情、责任、梦想等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浸入观众心中,放大了经典的文化魅力。
接下来,我们应继续发挥网络动画制作周期短、体量灵活、成本可控的优势,拓展题材空间,深化思想内涵,探索将经典民间故事中承载的主流价值理念,以更加适合的方式传播开来的路径。
(内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30日15版,作者闫伟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李璇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