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南越冬水鸟调查结果公布:黑脸琵鹭数量创新高******
中新网海南文昌2月2日电(记者 张茜翼)每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当日,海南观鸟会、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联合发布2023年海南越冬水鸟调查成果,本年度记录到黑脸琵鹭数量201只,是海南自2003年开展越冬水鸟调查以来数量最多的一次,东方四必湾、儋州儋州湾、临高和儋州交界的后水湾是它们在海南主要的越冬地。
图为光村银滩戴浅蓝色脚旗勺嘴鹬。 罗理想 摄海南越冬水鸟调查从2003年开始,已连续开展20年,是海南省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鸟类监测活动。2023年1月6日至8日,海南观鸟会与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共同组织开展2023年海南越冬水鸟调查。
据介绍,今年共有34人参与调查,调查队员主要由海南观鸟会骨干成员和各湿地保护地的鸟类监测人员组成,他们分成14个调查小组对全岛60个沿海主要水鸟分布区开展同步调查,基本上涵盖海南沿海(不含三沙市)已知的主要水鸟栖息地。
图为黑脸琵鹭。 罗理想 摄此次调查共记录到水鸟71种32036只,是历年海南越冬水鸟调查中记录到水鸟物种数量最多(与去年持平)和数量较多的一年。其中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4种:勺嘴鹬,黑脸琵鹭,小青脚鹬,黄嘴白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10种:栗树鸭、紫水鸡、水雉、白腰杓鹬、翻石鹬、大滨鹬、阔嘴鹬、大凤头燕鸥、岩鹭、白琵鹭。
图为黑脸琵鹭。 陈正平 摄调查队在儋州湾和儋州光村银滩共记录到4只勺嘴鹬,其中光村银滩是首次发现勺嘴鹬越冬。在光村银滩发现的勺嘴鹬戴有浅蓝色旗标,这是2017年前在俄罗斯楚科奇北部环志的。
调查记录到数量最多的鸟类物种为蒙古沙鸻,达到6766只,数量较多的还有白鹭、黑翅长脚鹬、环颈鸻等,它们是海南越冬水鸟的优势物种。
2023海南越冬水鸟调查。 调查队供图在海南的越冬水鸟栖息地中,记录到水鸟数量最多的是儋州湾,达到5582只;监测到水鸟种类最多的是海口东寨港,为35种;水鸟数量较多的区域还有文昌会文湿地、乐东莺歌海湿地、东方四必湾、儋州光村银滩以及临高和儋州交界的后水湾,这些地方为海南最主要的水鸟栖息地。(完)
劳动教育关键在“育”******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笔者所在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当下高职劳动教育重视不够、规划不足以及有劳动少教育等问题,围绕学生成长,以文化为引领、课程为基础、实践为载体,做好“育”的文章,有效发挥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文化引领: 居高处立,打造劳动教育高职品牌 坚持文化育人理念,利用校园文化互动性强、渗透性深、辐射面广和影响力大的属性,多措并举推进以劳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新风尚。 一是做优环境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合力构建浸润式劳动教育“场域”。学校环境建设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建立劳动文化长廊,开辟劳动体验馆,建设劳动教育基地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劳动实践氛围。组织不同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学徒制建设、思政教育等有机结合,定期开展“劳动文化沙龙”等系列活动,实现劳动体悟与价值观内化相融合。 二是做实制度文化。科学组织、规划、统筹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形成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制定劳动教育基地与工作室建设制度、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等,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确保教育有方向、操作有指南、评价有标准、经费有保障,推动劳动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是做亮品牌文化。推进以专业文化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品牌建设。设立“劳动别样美”育人工作室,建好“红砖家园”等劳动教育阵地,成立“耕读社”等学生社团,培育“劳动文化节”等高职劳动教育品牌,打造金职劳动育人“金名片”。 课程筑基: 就实处干,构建劳动教育价值体系 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基础在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劳动必修课与课程劳育同向同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培养学生正面的劳动态度和积极的劳动情感。 一是劳动课程校本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紧扣劳动、劳模、工匠精神培育,着眼“价值”说“美丽”、凸显“创造”说“伟大”、聚焦“责任”说“崇高”、围绕“回报”说“光荣”,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美丽、最伟大、最崇高、最光荣的价值理性,激发其热爱、崇尚、乐于劳动的内在动力。同时,编写相关教材,开发在线课程,打造具有职教特色的劳动教育“一书一课一空间”。 二是思政互联一体化。在思政理论课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开展“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专题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榜样示范等培养学生辛勤、诚实、创造性劳动的意识和精神品质。推动“以劳育德”的方法路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实现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互联互嵌,达成目标互促、内容耦合、方法互补和功能相契。 三是学科渗透常态化。结合学科特点,在各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和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和内容,引导教师树立“大劳动教育观”,有意识地将课程目标与劳动育人有机整合,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发展健全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品格。比如,在“果树生产技术”课程中以“绿色生产”“优质栽培”为技术引领,传授果树生产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职业情怀和“劳力劳心”的职业素养。 实践赋能: 向阔处行,彰显劳动教育育人实效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责任感,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一是强化“专业+”劳动实践。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生产劳动,让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获得劳动创造价值的直观感受。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发挥专业优势,探寻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劳动实践需求,凸显专业特色。比如,校企共建实体化的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为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岗位。 二是丰富“生活+”劳作体验。生活即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从日常着力、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通过制定劳动公约、劳动任务清单等,让学生自觉参与校舍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校园护绿、环境美化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推行公寓红色网格管理,实施常态化督导检查和考核评比。利用校园景观绿地,由专业人员带领学生进行耕地播种、锄草收割等田间劳作,感受春耕秋收的中华传统文化之趣。 三是拓展“服务+”公益活动。搭建丰富多样的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平台,不断扩展服务性劳动的渠道与载体,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工厂、农场等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和条件,在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中增长见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把劳动教育融入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学生志愿服务队,运用自身专业技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开展文明监督岗、勤工俭学、校园清扫等公益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作者:倪淑萍,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3年01月10日第7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